最近主計處公佈了一份統計自2012年到2017年的「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」的報告,可以看出台灣受僱員工薪資的平均數和中位數差距逐漸拉大,甚至產生了「極端高薪者」人數愈來愈多的說法。
在這份報告中,大家除了平均薪資數以外,還會看到「中位數」這個以受僱者薪資由小到大排序後、挑出排最中間者薪資數字的名詞。不過,究竟從2012年到2017年,平均薪資與中位數之間的差異為何?我們可以從下圖看到,年薪資平均數普遍都是高於中位數,與現況有差距,這也是主計處為何在今年年底前開始公佈中位數的原因。
更進一步從10等分來看,報告中將所有受雇者的薪資,由少到多排列後,再依人數均等分為10組。第一組的人,也就是薪資最低的10%,他們的年薪資上限從2012年的23.1萬,增加到2017年的26.2萬,成長了3.1萬。而第二組到第七組,年薪資上限漲幅都不超過4.5萬,也就是70%的人,過去6年薪水都沒漲超過4.5萬。但是薪資最高的10%,這群組的薪資在過去6年至少增加了9.7萬。
接下來看各行業薪資的情況。
報告中將所有行業區分為17類,其中6類行業,教育服務業、支援服務業、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、住宿及餐飲業、其他服務業,在2012-2017的年薪資中位數不滿40萬。其中住宿及餐飲業的薪資漲幅最高,從30.1萬漲到35萬,漲幅16.28%。
而製造業、批發及零售業、不動產業、用水供應及污染整治業、營造業等5類行業,年薪資介於40-50萬之間。這6年間薪資漲幅最高的是批發及零售業,從40.3萬漲到45萬,漲幅11.66%。而水供應及污染整治業、營造業這2類行業的薪資略為減少,分別減少0.69%與0.95%。